本文从框架开发者而非使用者的角度,学习和探讨 Vue SSR 的源码。 希望能让更多人理解 SSR 魔法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思路。 因此本文不会介绍最终接口的详细参数,如 createRenderer() 的具体参数、createBundleRenderer() 的配置方法, 只聚焦在 SSR 相关代码的详细设计,介绍其中比较重要的对象、方法和流程。

如果你在找 Vue 的使用文档,或者是否应该使用 Vue SSR,请移步 Vue 官网:https://ssr.vuejs.org/

vue-server-renderer

vue-server-renderer 是一个维护在 vuejs/vue 仓库 里的 NPM 包。 根据 Vue SSR 官网 的说明, 使用 vue-server-renderer 这个包就可以在服务器端渲染一个 Vue App:

const Vue = require('vue')
const app = new Vue({ template: `<div>Hello World</div>` })
const renderer = require('vue-server-renderer').createRenderer()

// 输出:<div data-server-rendered="true">Hello World</div>
renderer.renderToString(app).then(html => console.log(html))

这里的核心就是来自 vue-server-renderer 里的 .renderToString() 方法。 它的输入是一个 Vue 实例,输出是渲染得到的 html 字符串。 这个包其实提供了两个 API:

  • createRenderer():输入为 Vue App,输出为 HTML。
  • createBundleRenderer():输入为 webpack 打包后的 Vue App(以及资源清单),输出为 HTML。

后者借由前者实现但多一些功能,下一节中我们先讨论 createBundleRenderer() 多哪些功能,再深入到 createRenderer() 的细节。 下图大致描述了 vue-server-renderer 里下文会提到的对象之间的关系 (找不到合适描述 JavaScript 的图,如上类图只是示意,那些类其实是闭包和函数):

vue ssr class diagram

createBundleRenderer

createBundleRenderer() 使用起来和 createRenderer() 也基本没有区别,都返回一个 { renderToString, renderToStream } 对象。 只是传入的 App 现在变成了传入 webpack bundle。 Bundle Renderer 的 renderToString() 会先加载并执行 Bundle, 再去调用 createRenderer() 得到的 renderToString(),流程图大概如下:

bundleRenderer.renderToSring

因为有 webpack 给的资源清单,它能解决很多开发阶段的问题: 比如支持 source map、支持 hot reload 和资源注入。

值得关注的的一点是 bundle 代码的执行时机。 在 createRenderer() 中 Vue App 是创建好传递给 SSR;而 createBundleRenderer() 中传递给 SSR 的是一个 webpack bundle。 这时就有机会控制 bundle 的执行时机:

  • 是每次渲染时都重新执行整个 bundle?
  • 还是只执行一次 bundle,每次渲染都重复使用得到的 Vue App?

Vue 把这个 runInNewContext 选项留给使用者,如果你的 代码干净 就把它关闭以提升性能, 否则就把它打开来确保每次渲染整个 App 的状态都是全新的。 此外还有两个不太容易注意到的重要细节:

  • 懒执行 bundle:即使是在关闭 runInNewContext 选项的情况下(意味着每次渲染 Vue App 都在同一个代码上下文),也会在第一次渲染时才执行 bundle。这样才能确保能够在调用渲染时捕获到错误,而不是服务一启动就崩。
  • vm.Script:这是 Node.js 提供的一个内置模块,提供了在独立上下文中执行 JavaScript 源码字符串的方法。可以用来隔离每次渲染用到的代码上下文,只需要提供给 vm 一个 sandbox 对象,把需要封装的 API 都放在里面。

createRenderer

createRenderer() 用来创建一个渲染器,返回的渲染器接受 组件数据上下文,返回渲染结果的 字符串。 支持渲染为字符串,也支持渲染为字符串流。

  • .renderToString() 接受 Vue 组件,输出 HTML。
  • .renderToStream() 接受 Vue 组件,输出一个 HTML 流。

如上两个 API 只是一个包装,我们先关注 .renderToString()(下一小节单独介绍流式渲染机制), .renderToString() 的具体实现过程组合了这几个类:

  • TemplateRenderer:负责整个 HTML 框架的渲染,包括资源预加载/预取之类的 Resource Hint,包括 <!--vue-ssr-outlet--> 标记的识别。
  • createRenderFunction:它返回一个 render() 函数,它是 Vue 组件服务器端渲染的入口。负责创建渲染上下文、组件 render 方法的 normalize、设置 component._ssrNode
  • RenderContext:渲染上下文里维护了 SSR 的几乎所有所有状态,包括用户数据、当前组件、缓存、模块映射等。

render() 会先调用组件自身的 component._render() 生成 VNode, 再把得到的 VNode 交给 renderNode() 来“递归地”渲染(其实是迭代地,详见下一小节):

function renderNode (node, isRoot, context) {
  if (node.isString) {
    renderStringNode$1(node, context);
  } else if (isDef(node.componentOptions)) {
    renderComponent(node, isRoot, context);
  } else if (isDef(node.tag)) {
    renderElement(node, isRoot, context);
  } else if (isTrue(node.isComment)) {
    if (isDef(node.asyncFactory)) {
      renderAsyncComponent(node, isRoot, context);
    } else {
      context.write(("<!--" + (node.text) + "-->"), context.next);
    }
  } else {
    context.write(
      node.raw ? node.text : escape(String(node.text)),
      context.next
    );
  }
}

上述逻辑比较直观,取决于 VNode 的不同类型,调用具体的渲染逻辑,其中发现子组件再递归到 renderNode()。 上文中提到的 component._render() 逻辑属于 Vue 运行时,维护在 src/core/instance/render.js因此 Vue SSR 的逻辑事实上依赖于 Vue 核心:由 Vue 核心产生 VNode,SSR 递归地把它输出为 HTML, 这是使用时 vue 和 vue-server-renderer 版本要对应的原因。

流式渲染

HTTP 和 HTML 是 Web 的基石,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支持流式传输和呈现。 我们使用 SSR 的目的也正是传输来的 HTML 不需下载完成、不需经客户端渲染就可以渐进地呈现给用户。 服务器端流式渲染可以把这一点利用到极致。

也许你注意到了 render() 写入 HTML 的方式是间接的,经过了一个叫做 context.write 的代理。这个代理是流式渲染的关键,它使得调用方可以控制它 写入到哪里。 下一个问题是调用方如何控制它 写入的时机:比如 renderStream.read(n) 的时候需要控制它开始渲染并不断地写满 n 个字节。

RenderContext 中维护了一个叫做 renderStates 的栈,以迭代的方式手动实现上一节提到的“递归”。 因此每个具体的 VNode 类型对应的渲染函数中,把自己需要“递归”进去渲染的子节点 push 到上述 renderStates 中。 RenderContext 对外提供一个 context.next() 方法,被调用时 pop 一个节点出来渲染。 这样就使得调用方可以 控制写入时机,需要多少渲染多少。

调用栈控制

由于 Vue SSR 内部使用回调风格来编码,write()renderStream.next() 之间存在递归。 对于层级很深的模板可能会栈溢出,因此 createWriteFunction() 中存在一个栈长度的检测:

function createWriteFunction (/*...*/) {
  var stackDepth = 0;
  // ...
    if (waitForNext !== true) {
      if (stackDepth >= MAX_STACK_DEPTH) {
        defer(function () {
          try { next(); } catch (e) {
            onError(e);
          }
        });
      } else {
        stackDepth++;
        next();
        stackDepth--;
      }
// ...

其中 defer() 是 Vue SSR 中的工具方法,默认使用 process.nextTick(), fallback 到 Promise#then()setTimeout()

本文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 4.0 国际许可协议(CC-BY 4.0)进行许可,转载注明来源即可: https://harttle.land/2020/02/10/deep-into-vue-ssr.html。如有疏漏、谬误、侵权请通过评论或 邮件 指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