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待排序的项称为 记录(record),每个记录包含一个 关键字(key),即排序问题中要重排的值,记录的剩余部分由 卫星数据(statellite data)组成。
  • 如果输入数组中仅有常数个元素需要在排序过程中存储在数组之外,则称排序算法是 原址的(in place)。插入排序可以在$\Theta(n^2)$时间内将n个数排好序,是一种非常快的原址排序算法;归并排序有更好的渐近运行时间$\Theta(n\lg n)$,但它使用的MERGE过程并不是原址的。
算法 最坏情况运行时间 平均情况/期望运行时间
插入排序 $\Theta(n^2)$ $\Theta(n^2)$
归并排序 $\Theta(n\lg n)$ $\Theta(n\lg n)$
堆排序 $O(n\lg n)$
快速排序 $\Theta(n^2)$ $\Theta(n\lg n)$(期望)
计数排序 $\Theta(k+n)$ $\Theta(k+n)$
基数排序 $\Theta(d(n+k))$ $\Theta(d(n+k))$
桶排序 $\Theta(n^2)$ $\Theta(n)$(平均情况)

堆排序

算法 时间复杂度 空间原址性
插入排序 $O(n^2)$
归并排序 $O(n\lg n)$
堆排序 $O(n\lg n)$

  • 计算父节点、左右孩子节点下标

    PARENT(i)
        return i/2
    
    LEFT(i)
        return 2i
    
    RIGHT(i)
        return 2i+1
    
  • 最大堆 除了根以外的所有节点 i 满足:$A[\rm{PARENT}(i)]\geq A[i]$
  • 最小堆 除了根以外的所有节点 i 满足:$A[\rm{PARENT}(i)]\leq A[i]$
  • 对于完全二叉树,叶节点数 = 非叶节点数 或 非叶节点数+1

维护堆的性质

MAX-HEAPIFY(A, i) 通过逐级下降,使得下标为 i 的根节点的子树符合最大堆的性质

MAX-HEAPIFY(A, i)
l = LEFT(i)
r = RIGHT(i)
if l <= A.heap-size and A[l] > A[i]
	largest = l
else
	largest = i
if r <= A.heap-size and A[r] > A[largest]
	largest = r
if largest != i
	exchange A[i] with A[largest]
	MAX-HEAPIFY(A, largest)

每个孩子的子树的大小最多为 $2n/3$(最坏情况发生在树的最底层半满的时候),故MAX-HEAPIFY运行时间 $T(n) \leq T(2n/3) + \Theta(1)$,解为$T(n) = O(\lg n)$。

建堆

BUILD-MAX-HEAP 把大小为 n = A.length 的数组 A[1..n] 转换为最大堆。

BUILD-MAX-HEAP(A)
	A.heap-size = A.length
	// 子数组 $A(n/2+1..n)$ 中的元素都是叶节点
	for i = A.length/2 downto 1
		MAX-HEAPIFY(A, i)
  • 渐近上界 BUILD-MAX-HEAP 需要调用MAX-HEAPIFY O(n) 次,故总的时间复杂度为 $O(n\lg n)$,或者$O(nh)$。
  • 更加紧确 含n个元素的堆高度为 $\lfloor \lg n\rfloor$,高度为h的元素数最多为 $\lceil n/2^{h+1} \rceil$,于是 BUILD-MAX-HEAP的时间复杂度为 $O\left( \sum_{h=0}^{\lfloor \lg n\rfloor} \lceil n/2^{h+1} \rceil O(h) \right) = O\left(n\sum_{h=0}^{\lfloor \lg n\rfloor}\frac{h}{2^h}\right) = O\left(n\sum_{h=0}^{\infty}\frac{h}{2^h}\right) = O(n)$

堆排序算法

HEAPSORT(A)
	BUILD-MAX-HEAP(A)
	for i = A.length downto 2
		exchange A[1] wiith A[i]
		A.heap-size = A.heap-size - 1
		MAX-HEAPIFY(A, 1)

MAX-HEAPIFY 时间复杂度为 $O(\lg n)$,被HEAPSORT n-1 次调用,故 HEAPSORT 的时间复杂度为 $O(n\lg n)$

优先队列

  • 优先队列 是一种用来维护由一组元素构成的集合S的数据结构,每个元素有一个相关的值,称为 关键字(key)。优先队列同样有两种形式: 最大优先队列最小优先队列
  • 一个最大优先队列支持以下操作:
    • INSERT(S, x):把元素x插入集合S中。
    • MAXINUM(S):返回S中具有最大关键字的元素。
    • EXTRACT-MAX(S):去掉并返回S中具有最大关键字的元素。
    • INCREASE-KEY(S, x, k):将元素x的关键字值加到k
  • 最大优先队列用于共享计算机系统的作业调度,最小优先队列用于基于事件驱动的模拟器(关键字为事件发生时间)。
HEAP-MAXINUM(A)
	return A[1]

HEAP-EXTRACT-MAX(A)
	if A.heap-size < 1
		error "heap underflow"
	max = A[1]
	A[1] = A[A.heap-size]
	A.heap-size = A.heap-size - 1
	MAX-HEAPIFY(A, 1)
	return max

HEAP-EXTRACT-MAX 的时间复杂度为 $O(\lg n)$(取决于MAX-HEAPIFY的时间复杂度)。

HEAP-INCREASE-KEY(A, i, key)
	if key < A[i]
		error "new key is smaller than current key"
	A[i] = key
	while i > 1 and A[PARENT(i)] < A[i]
		exchange A[i] with A[PARENT(i)]
		i = PARENT(i)

HEAP-INCREASE-KEY 中当前元素不断与父元素比较,当前元素大则将二者交换,直至当前元素的关键字小于父节点。时间复杂度为$O(\lg n)$。

MAX-HEAP-INSERT(A, key)
	A.heap-size = A.heap-size + 1
	A[A.heap-size] = - MAX_INT
	HEAP-INCREASE-KEY(A, A.heap-size, key)

MAX-HEAP-INSERT的时间复杂度为$O(\lg n)$。

快速排序

快速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$\Theta(n\lg n)$,能够进行原址排序。

快速排序的描述

QUICKSORT(A, p, r)
	if p < r	
		q = PARTITION(A, p, r)
		QUICKSORT(A, p, q-1)
		QUICKSORT(A, q+1, r)
		
//将数组分为两部分,返回临界值下标
PARTITION(A, p, r)
	x = A[r]	//以最后一个数为主元(pivot element)
	i = p-1	//小于主元子数组的下标上限
	for j = p to r-1
		if A[j] <= x
			i = i+1	//增加小于主元子数组的大小
			exchange A[i] with A[j]	//将A[j]加入小于主元的子数组
	exchange A[i+1] with A[r]	//将主元从数组末尾移动至子数组之间
	return i + 1

为了排序一个数组A,初始调用为:QUICKSORT(A, 1, A.length)。

快速排序的性能

最坏情况

当划分产生的两个子问题分别包含 n-1 和 0 个元素时,最坏情况发生。划分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$\Theta(n)$,$T(0)=\Theta(1)$,这时算法运行时间的递归式为 $T(n) = T(n-1) + T(0) + \Theta(n) = T(n-1) + \Theta(n)$,解为$T(n) = \Theta(n^2)$。

最好情况划分

当划分产生的两个子问题分别包含$\lfloor n/2 \rfloor$和$\lceil n/2 \rceil-1$个元素时,最好情况发生。算法运行时间递归式为 $T(n) = 2T(n/2) + \Theta(n)$,解为$T(n) = \Theta(n\lg n)$。

平衡的划分

只要划分是常数比例的,算法的运行时间总是$O(n\lg n)$。

假设按照 9:1 划分,每层代价之多为 cn,递归深度为 $\log_{10/9}n = \Theta(\lg n)$,故排序的总代价为$O(n\lg n)$。

对平均情况的直观观察

  • 对于一次差的划分接着一个好的划分,将产生三个大小为 0、(n-1)/2-1 和 (n-1)/2 的子数组,划分代价为$\Theta(n) + \Theta(n-1) = \Theta(n)$。
  • 对于一次好的划分,将产生两个大小为 (n-1)/2 的子数组,划分代价为$\Theta(n)$。

从直观上看,差划分引起的二次划分代价$\Theta(n-1)$可以被吸收到差划分代价$\Theta(n)$中去,而得到与好划分一样好的结果。

快速排序的随机化版本

可以通过在算法中引入随机性,使得算法对所有输入都能获得较好的期望性能。

//新的划分程序,只是在真正进行划分前进行一次交换
RANDOMIZED-PARTITION(A, p, r)
	i = RANDOM(p, r)
	exchange A[r] with A[i]
	return PARTITION(A, p, r)

快速排序分析

最坏情况分析

使用代入法证明快速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$O(n^2)$。假设T(n)为最坏情况下 QUICKSORT 在输入规模为 n 的数据集合上所花费的时间,则有 $T(n) = \max_{0\leq q \leq n-1}(T(q) + T(n-q-1)) + \Theta(n)$ 将$T(n)\leq cn^2$带入右侧,得到 $T(n) \leq \max_{0\leq q \leq n-1}(cq^2 + c(n-q-1)^2) + \Theta(n) = cn^2 - c(2n-1) + \Theta(n) \leq cn^2$。 故$T(n) = O(n^2)$

期望运行时间

设 PARTITION 的第4行所做的比较操作次数为X,则 QUICKSORT 的运行时间为 $O(n+X)$。

因为 PARTITION 至多被调用n次,每次调用包括固定的工作量和for循环,for循环都要执行第4行。

我们考察第四行的比较操作的实际执行次数:

  • 将数组A的元素重命名为$z_1,~z_2,~…,~z_n$,其中$z_i$表示第i小的元素。
  • 定义$Z_{ij} = { z_i~,z_{i+1},~…,~z_j }$为$z_i$和$z_j$之间元素的集合。
  • 定义指示器随机变量$X_{ij} = I(z_i compared with z_j)$。

因每一对元素至多比较一次,故总的比较次数: $X=\sum_{i=1}^{n-1}\sum_{j=i+1}^{n}X_{ij}$, 总比较次数的期望: $E(X) = \sum_{i=1}^{n-1}\sum_{j=i+1}^{n}Pr(z_i~compared~with~z_j)$。

$z_i$与$z_j$进行比较,当且仅当$Z_ij$(共j-i+1个元素)中被选中的第一个主元为$z_i$或$z_j$,即: $Pr(z_i~compared~with~z_j) = \frac{2}{j-i+1}$ 故总比较次数期望: $E(X) = \sum_{i=1}^{n-1}\sum_{j=i+1}^{n}\frac{2}{j-i+1} \lt \sum_{i=1}^{n-1}\sum_{k=1}^{n}\frac{2}{k} = \sum_{i=1}^{n-1}O(\lg n) = O(n\lg n)$

线性时间排序

比较排序算法的下界

比较排序可以被抽象为一棵 决策树。决策树是一棵完全二叉树,它可以表示在给定输入规模情况下,某一特定排序算法对所有元素的比较操作。

在决策树中,每个内部结点以被比较数的下标 i:j 标记,每个叶节点都标注一个序列。排序算法的执行对应于一条从根节点到叶节点的路径,每个内部结点表示一次比较,左子树表示 a[i]<=a[j]的后续比较,右子树表示a[i]>a[j]的后续比较。如图。

决策树模型

在最坏情况下,任何比较排序算法都需要做 $\Omega(n\lg n)$ 次比较。

  • 因为输入数据的 n! 中可能的情况都必须出现在叶节点,故 $n! \leq 2^h$ ,即 $h \geq \lg(n!) = \Theta(n\lg n)$,$h=\Omega(n\lg n)$。
  • 比较算法最坏情况下的比较次数等于其决策树的高度。
  • 堆排序和归并排序都是渐近最优的比较排序算法。

计数排序

计数排序假设n个输入元素均为[0, k]的整数,当 k=O(n) 时,排序的运行时间为 $\Theta(n)$。

计数排序的基本思想是:对每一个输入x,确定小于x的元素个数,然后把x直接放到输出数组的相应位置上。

COUNTING-SORT(A, B, k)
let C[0..k] be a new array
for i = 0 to k
	C[i] = 0
for j = 1 to A.length
	C[A[j]]=C[A[j]]+1
//now C[i] contains the number of elements equal to i
for i = 1 to k
	C[i]=C[i]+C[i-1]
//now C[i] contains the number of elements <= i
for j = A.length downto 1
	B[C[A[j]]]=A[j]
	C[A[j]]=C[A[j]]-1
  • 计数排序遍历了两次A和C,故总时间代价为$\Theta(k+n)$。
  • 计数排序是 稳定的

基数排序

基数排序 先按 最低有效位 进行排序,之后用同样的方法按次低有效位进行排序,直至所有数都排好。

  • 计数排序是一种用在卡片排序机上的算法,因卡片机需要排成一排而不能从高位递归地排序。
  • 为了确保基数排序的正确性,一位数排序算法必须是稳定的。
RADIX-SORT(A, d)
	for i = 1 to d
		use a stable sort to sort array A on digit i

给定n个k进制d位数,如果使用的稳定排序算法耗时$\Theta(n+k)$,那么RADIX-SORT的时间代价为$\Theta(d(n+k))$。

给定一个b位2进制数(k=2)和正整数r<=b,如果使用的稳定排序算法耗时$\Theta(n+k)$,那么RADIX-SORT的时间代价为$\Theta((b/r)(n+2^r))$。

将b位2进制数转化为b/2位$2^r$进制数。

假设$b \geq \lfloor \lg n \rfloor$,选择$r = \lfloor \lg n \rfloor$,得到RADIX-SORT运行时间为$\Theta(bn/\lg n)$。特殊地,如果$b = O(\lg n)$,将得到基数排序的运行时间:$\Theta(n)$。

渐近意义上,基数排序要比快速排序的期望运行时间($\Theta(n\lg n)$)更好,但是两个表达式中隐含的常数因子是不同的。 利用计数排序作为中间稳定排序的基数排序不是原址排序。

桶排序

桶排序假设输入数据服从均匀分布,平均情况下时间代价为 O(n)。

桶排序将 [0, 1) 区间划分为 n 个相同大小的子区间,称为 。然后将 n 个输入按大小放入各个桶中,先对每个桶中的数进行排序,然后遍历输出每个桶中的数。

BUCKET-SORT(A)
	n = A.length
	let B[0..n-1] be a new array
	for i = 0 to n-1
		make B[i] an empty list
	for i = 1 to n
		insert A[i] into list B[nA[i]]
	for i = 0 to n-1
		sort list B[i] with insertion sort
	concatenate the lists B[0],B[1],...,B[n-1] together in order

桶排序的时间代价为:

期望运行时间:

定义指示器随机变量

则:

同时,我们有:

故 $E[n^2_i] = 2 - 1/n$,桶排序的期望运行时间为:

即使输入数据不服从均匀分布,只要所有桶的大小的平方和与元素数呈线性关系,期望运行时间就是$\Theta(n)$

中位数和顺序统计量

在一个由n个元素组成的集合中,第i个 顺序统计量(order statistic)是该集合中第i小的元素, 最小值 是第一个顺序统计量, 最大值 是第n个顺序统计量, 中位数 是所属集合的“中点元素”。

n为奇数时,中位数是唯一的;n为偶数时,存在两个中位数,分别为 上中位数下中位数

选择问题定义为:

  • 输入:一个包含n个数的集合A和整数i(1<=i<=n)
  • 输出:元素$x\in A$,且A中恰好有i-1个其他元素小于它

最小值和最大值

MINIMUM(A)
	min = A[1]
	for i = 2 to A.length
		if min > A[i]
			min = A[i]
	return min
  • 找到最小值比较次数上界为 n-1
  • 同时找出最大值和最小值比较次数上界为$3\lfloor n/2 \rfloor$

    如果n为奇数,将最大值最小值设为第一个元素,成对比较其余元素,将较大者与最大值比较,将较小者与最小值比较;如果n为偶数,比较前两个,将最大值设为较大者,最小值设为较小者,此后继续成对比较。

期望为线性时间的选择算法

RANDOMIZED-SELECT以快速排序算法为模型,但只处理划分后的一边,期望运行时间为$\Theta(n)$。

RANDOMIZED-SELECT(A, p, r, i)
	if p == r
		return A[p]
	q = RANDOMIZED-PARTITION(A, p, r)
	k = q-p+1
	if i == k	//the pivot value is the answer
		return A[q]
	else if i < k
		return RANDOMIZED-SELECT(A, p, q-1, i)
	else return RANDOMIZED-SELECT(A, q+1, r, i-k)

RANDOMIZED-SELECT的最坏情况运行时间为$\Theta(n^2)$,即使找最小元素也是如此,因为在每次划分时极不走运地总是按余下元素中最大的来进行划分,而划分操作需要$\Theta(n)$时间。

假设所有元素都是互异的,在期望线性时间内,我们可以找到任一顺序统计量,特别是中位数。即RANDOMIZED-SELECT算法的期望运行时间为$\Theta(n)$。

可通过定义子数组A[p..q]正好包含k个元素的顺序统计量来得到递归式并使用归纳法加以证明。直观地讲,因为平均每次只保留一半,每层调用的执行时间将是等比数列,求和后得到总时间为2n。

最坏情况为线性时间的选择算法

步骤如下:

  1. 将n个元素划分为n/5组
  2. 寻找每组的中位数
  3. 使用SELECT找出上一步中找出的中位数的中位数x
  4. 使用x作为主元执行PARTITION,则x为第k小的元素
  5. 如果i==k,返回x;如果i<k,在低区调用SELECT找出第i小的元素;如果i>k,在高区调用SELECT查找第i-k小的元素

运行时间递归式为 $T(n) = \begin{cases} O(1),~if~n<140\
T(\lceil n/5 \rceil) + T(7n/10+6) + O(n),~if~n \geq 140 \end{cases} $,解为$O(n)$

本文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 4.0 国际许可协议(CC-BY 4.0)进行许可,转载注明来源即可: https://harttle.land/2014/03/10/algo-sorting.html。如有疏漏、谬误、侵权请通过评论或 邮件 指出。